朱凤娟 王学峰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浙江的国有企业携手绘新图,同心谋发展,不断树起高质量党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鲜红旗帜,党建工作在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助推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企发展的“红色引擎”。
淬炼成钢显本色
胡品华对杭钢集团半山钢铁基地的记忆,定格在2015年12月22日的那个早晨。站在熟悉的车间,望着守候多年的转炉,胡品华和工友们不忍离去。
这一天,生产线用完了最后一批坯料,流水线结束了最后一道工序,胡品华所在的转炉厂炼钢车间也冶炼完了最后一炉钢水。第二天上午8时许,炼铁高炉最后一炉铁水放尽、设备停运,这个占地4000多亩的钢铁基地任务终结,正式告别了一段58年的辉煌历史。
红红的炉火、滚滚的热浪,杭钢集团半山钢铁基地半个多世纪的燃烧,在杭州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建厂58年来,半山钢铁基地累计生产铁4707万吨、钢6015万吨、钢材5861万吨,为浙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8年,岁月流金,炼钢也炼人,杭钢人谱写了一曲曲“以钢铁意志做人、建业、报国”的华美乐章。
2015年伊始,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压缩钢铁产能的总体部署,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从“两美”浙江建设、杭州城市转型发展、产业优化布局、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高度,做出“当年决策、当年关停”半山钢铁基地的决定。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这样一个难题面前,杭钢人没有退缩。
杭钢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定推进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用150天全面安全关停半山钢铁基地生产线,平稳分流安置1.2万人;用60天有效化解涉及2万人次的19个历史遗留问题;用60天完成总部机构改革;用120天完成371户商户涉及3000多名从业人员的新世纪钢材市场清退;用250天基本完成了半山钢铁基地近90亿元的资产处置和2862亩土地上相关建筑物的拆除,并与杭州市签署移交协议;用350天处置完成宁钢的12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此期间,无一人到省市政府上访、无一起到集团公司恶性闹访、无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被誉为“杭钢奇迹、全国典型、中国形象”,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这一切,杭钢是怎么做到的?
“心中要有党、心中要有民,要始终把无情关停、有情分流安置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工作的宗旨。”使命呼唤担当,担当成就伟业。
在将近60年的砥砺奋进中,坚如磐石、始终如一的理想信念,开拓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品质,不舍昼夜、分秒必争的创业激情,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卓越追求,延续光大着杭钢的红色基因,并伴随中国工业建设、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成为企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红色基因,已经深深熔铸于杭钢人的血脉,绽放着无穷的魅力,成为杭钢人情感的依托、精神的归宿、前进的动力。
越是艰难,越要焕发红色基因的时代光芒。
杭钢集团从领导干部到基层党员面向党旗,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唤醒党章党规意识。150天里,杭钢集团领导班子及负责具体工作的人员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下车间,和职工们面对面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难点;访家庭,来到困难职工身边,了解他们的未来期望;座谈沟通,厘清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精细测算,平衡各方,确定科学公平的安置方案……
57次的专题会议部署,1000多人次的单独听取意见,上百次的定量分析与测算,120多个日夜兼程、无数人的呕心沥血……
这是一份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人情味的方案。针对就业安置岗位少的实际,方案对“40”“50”文化程度低、找工作难的职工群体,特意设置了服务输出渠道;对年纪轻、有梦想的职工,设置了自主创业渠道,尽可能地将他们引导到创业创新上来。
杭钢集团清醒地认识到,“关停半山钢铁基地,不是关停杭钢,而是杭钢新的发展启航”。作为企业,搏击市场是生存之道;作为国字号,服务大局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则是与生俱来。
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杭钢人说,关键时刻方显国企担当!
重新出发勇担当
带着初心和使命,杭钢人继续前行。
今年6月5日,第48个联合国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杭州举行,并获圆满成功。来自国内外环境领域的专家来到杭州,亲身体验绿色发展之路。专家们赞叹道:“如今,杭州不再满足于单纯充当历史见证者的角色。这个城市正用绿色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大美杭州的壮丽画卷。”
盛夏8月,来到位于半山的杭钢半山基地原紫金棒材地块,这片土地上,一座现代化大数据存储机房拔地而起,并有了一个响亮的身份——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
从浓烟滚滚大炼钢铁,到如今围绕数字经济热潮精心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眼前的变化令笔者惊奇不已。
在杭钢人看来,传统产业“转”和“升”背后,有“断、舍、离”三层含义——断,是对低质、低效、低端的产业,该淘汰的要坚决淘汰、该压缩的要果断压缩,盘活无效低效资源,增加优质供给;舍,是要舍得去严重过剩的产能,腾出资源和空间,滋养新兴产业;离,则是要放得下对传统落后产业的固有依赖,瞄准“创新+”“互联网+”“生态+”等新路径,实现新领域的开拓。
思想破冰天地宽,行动突围走在前。
倒下的是烟囱,“站”起来的将是一个1700余亩的数字经济特色小镇——杭钢“祥云慧谷”。今天,数字经济特色小镇的蓝图跃然眼前,“钢铁侠”装上“数字芯”,“智慧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在这里焕发新的生机。
从“黑金刚”到“绿巨人”,从“炼铁成钢”到“炼数成金”,可以看到杭钢在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创新跨越的变革之路。谈到国有企业如何“老枝发新芽”?杭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利明说,这需要通过新路径破除传统产业既有的路径依赖,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替代部分传统高消耗、高排放产业,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
浙江省已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数字经济产业已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同时,绿色发展、智能引领的颠覆性创新和变革,将深刻改变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模式,重塑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开启转型升级的“机会窗口”。“这些新动向,对我们转型升级、自主创新、优化结构都是一种倒逼。”张利明谈道。
一方面,他们努力建设数字经济示范企业,充分挖掘半山基地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发挥好云计算数据中心、数据公司等市场主体作用,把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小镇作为破解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谋求“创新高地”新发展。深度参与宽带浙江、云上浙江、泛在浙江行动,积极引进相关重大项目和行业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内部协同效应,实施“互联网+”行动,以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智能化改造、5G应用为契机,推动钢铁制造及金属贸易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升级,逐步实现生产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
世界上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领域,只有落后的思路。对传统行业来说,一味地重复过去,路子只会越走越窄。主动求新、求变、求突破,才能在改变中寻求希望与未来。
半山基地关停了,但杭钢还有“钢”。“我们感觉杭钢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国有企业。钢铁企业能够建设得像花园一样。”
钢铁行业不但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更要在绿色制造领域引领新常态——从秀美西湖到甬江之滨,杭钢人一如既往不辱使命,在“天蓝、山绿、水清、景美、民富”的绿色发展新征程上,书写绿色钢铁的新篇章。
作为一家城市钢厂,近年来,宁波钢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进“绿色宁钢”建设,在加强内部工艺节能、优化管理的同时,形成了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
宁波钢铁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着力于最大限度提高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的要求,积极打造与400万吨产能相配套的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实现了固废资源“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成为国内钢铁行业首家实现矿渣、钢渣100%利用的企业。国家发改委曾多次到宁波钢铁召开现场会,并称其为“宁钢模式”,为全国钢厂高效低耗、环境友好、固废资源化利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一步步绿色发展积极探索,一项项节能环保技术突破,镌刻在杭钢人60载岁月峥嵘的锐意进取中,也镌刻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征程上,连接成中国钢铁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低端加工型向生态制造型转变的绿色发展之路。
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杭钢人的“赶考”永远在路上。张利明表示:“实现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企业生存之本。”如今,宁波钢铁正大力推进生态产业示范园建设,勇当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模范生,建设“绿色、智慧、活力、实力”四个宁钢,立志把宁波钢铁打造成国内精品钢铁制造基地、全国区域循环经济的示范基地、全国钢铁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砥砺奋进开新篇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美丽”纳入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破立交织,新旧交替,去产能后的杭钢,转型升级之路何去何从?2016年,杭钢集团在产业转型升级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成立浙江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城市钢厂关停实施转型升级的样板。
其实,诞生在大炼钢铁热潮中的杭钢,也曾走过大发展、高污染的道路,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环保治理就开始成为杭钢的重中之重。早在2000年就成立浙江富春紫光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涉足污水处理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富春紫光环保公司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污水处理企业。
闻不到刺鼻的气味,看不到巨大的设备,来到新建成的浙江省温州市中心片区污水处理厂,这颗藏在闹市区的“城市肾脏”,颠覆了我们的想象。厂区采用半地埋全封闭式设计,地下处理污水,地面是体育休闲公园,新厂区用地面积仅95亩,相比旧厂区面积缩小近七成。但污水处理能力则从原来的每天20万吨翻番至40万吨。这是目前投运的亚洲最大的半地埋式污水处理厂。
但回望过去,从参与竞标、中标到工程建设,再到顺利商业运营,紫光环保人为此付出的艰辛历历在目。
2015年4月,该项目招标公告一出,立即吸引了国内几乎所有的业内龙头企业。可当时的紫光环保公司,无论从规模还是知名度都远不及这些名企,是主动参战、放手一搏,还是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对公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考验。杭钢人心里很清楚,中标该项目对紫光环保意味着什么——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乃至综合实力必将产生质的提升,同时将有效确保公司在浙江省内污水处理行业的领军地位。但他们更明白,中标该项目谈何容易,作为业内的新秀要去与龙头企业们竞争,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为了顺应杭钢集团转型升级发展趋势,为了在业内赢得一席之地,为了紫光环保今后的发展,公司领导班子经过慎重考虑后,最终决定放手一搏。
也是这一步,让杭钢人更加坚信,国有企业唯有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才能勇立潮头、基业长青;唯有始终保持创新创业激情,锲而不舍,才能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丽水市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在矿山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发展矿业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废弃矿山修复后的生态价值实现具有典型意义,建议总结并推广。”在国家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的一份公开函中,我们读到了这样一段话。这是杭钢与丽水市在共同推进“美丽浙江”和“大花园”建设上的靓丽一笔。
近年来,杭钢集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产业特点,积极与各地方政府开展合作。丽水作为全省大花园建设的核心区,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双方在今年更是进一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在节能环保、大花园建设、数字经济、健康产业、职业教育及技术服务等领域加强紧密精准合作,推动优势互补,求得更大突破,已成为“政企合作”的典范案例。
一个产业的发展绝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培育,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挑战与积累,才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不断发展壮大。
在眼前与长远的统一中永葆初心。从黑色金属冶炼迈向绿色节能环保,杭钢转型的这一大步凝聚着杭钢人多年的探索、创新和积累,熔铸了杭钢人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的勇气和信心。
除了组建浙江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杭钢还成立了浙江环保产业基金,组建环保技术研究院、环保产业学院、环保装备制造公司等。“省环保集团要成为浙江省经营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经济效益最好、品牌价值最高的国际性综合节能环保服务商。”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6月27日,杭钢集团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大会回顾总结了前5年的工作,提出了今后5年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在党建引领保障下,到2023年底,杭钢集团规模效益取得重大进展,实现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利润40亿元以上,节能环保、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服务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资产证券化水平持续提高,形成若干家上市平台;企业经济发展和职工价值实现“双提升”;高质量转型发展现代一流企业全面建成,杭钢成为全国城市钢厂转型发展的样板和全省国企改革的示范。杭钢集团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方略,即:稳中求进是总基调;“杭钢强起来、发展高质量”是总要求;“四轮驱动、创新高地”是总战略;建设“六个杭钢”是总路径;“建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现代一流企业”是总目标。
共享发展为民生
杭钢的三次创业路,一次比一次艰难,但却一次比一次成功。这是一条艰巨的路、一条改革的路,更是一条创新的路。
2018年,站在浙江省档案馆的一幅黑白照片前,50岁的杭钢职工祝志胜的眼眶唰地一下红了。照片中的转炉炼钢厂车间,已空无一人,地上车辙印仍清晰可见,仿佛述说着老杭钢60多年的往事。2016年,摄影师潘杰带着团队历时半年,对112位不同工种的职工进行了面对面采访,用镜头记录了他们在杭钢关停后的情感故事和生活现状,以及正在被拆除阶段的杭钢原貌。
这是对一个时代的追忆,也是对下一个时代的展望。
“在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要发挥好突击队的作用。”
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秉承初心。为职工谋幸福是贯穿杭钢发展历程的鲜明主线。创造财富、贡献社会、造福职工始终是杭钢的宗旨。
2016年1月20日。那一天,黄敏在杭钢职工分流安置意向书上慎重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在12条分流安置渠道中,黄敏选择了自主创业。
“创业是我的梦想,而平台和资源都是杭钢给予我们的。”黄敏说,从1月20日到3月7日,他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让他感动的是,从寻找场地到原材料供应,再到合伙人的联系,杭钢的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我的两位合伙人都是杭钢这次分流出来的职工。大家虽然离开了杭钢,但都怀抱着杭钢梦在创业路上奋力奔跑。”
黄敏并不孤单。112名选择自主创业的职工中,有73人、43个项目申请入驻,涉及互联网、贸易、农业等多个行业。原来的“工业和钢铁之美”,正在被新杭钢人用创业创新的力量积极重塑。
有人选择重新出发,有人选择华丽转身。
走进杭钢原有金属加工厂房6号楼,85后工作人员朱俊正在清洁、明亮的大厅里操作一台家居产品监测设备。朱俊说,2010年最初进入杭钢工作时,他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各类矿石等炼钢原料,现在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家具检测,他和同事们已为各类家具生产企业、政府采购中心、各大高校、房地产精装修公司等单位提供了上千批次的产品质量检验服务。
“以前每天回去头发上、衣服上都是矿石灰,现在我一天到晚穿着白大褂检测产品,时刻都是干干净净的,工作环境好了太多,待遇也提升了。”朱俊说,他所工作的技术中心如今增加了一张新名片——中杭监测技术研究院。
“发展”与“共享”是杭钢进步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杭钢一直认为,职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而职工知识与能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就是企业持续拥有竞争力的来源。企业为职工提供平台,让职工不断成长,企业才能更加成功。
“二期我们还要建设9670个5KW标准机架规模的土建工程,不断延伸云端产业。到2020年,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规模还将扩大好几倍。”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董事长范永强自豪地介绍,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采用高效节能的绿色制冷系统、绿色电源系统,全力打造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杭钢集团全力打造的“祥云慧谷”数字经济小镇的核心数据中心,成为支撑整个杭州北部数字经济崛起的“压舱石”。
范永强是在杭钢转型升级过程中跟着转型成功的典范。昔日,为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他远赴欧洲全英文学习半年之久;今天,他带领新的团队在云计算、大数据的新经济领域驰骋拼搏。
从“我”走向“我们”,60多年来,杭钢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钢铁到适度多元发展的道路,更驶上了“四轮驱动、创新高地”发展的快车道。而“以钢铁意志做人、建业、报国”的杭钢精神一脉相承,依旧熠熠生辉。这种精神是杭钢60多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犹如静水流深,珍藏在每一位杭钢人的心底;这种精神是杭钢60多年积蓄的迸发,犹如钱江大潮,激流勇进,无坚不摧。我们也相信,在推进“绿色杭钢、数字杭钢、科技杭钢、活力杭钢、清廉杭钢、幸福杭钢”的进程中,杭钢人必将带来更多惊喜,更大作为!